防治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艾滋病有着相似感染途径的另一种传染病——丙型肝炎(简称丙肝),尽管感染者远远超过艾滋病,公众知晓率却极低。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感慨地表示:“疾病防治需要远见卓识,政府、医务工作者、患者都要努力。”
1985年,一名美籍阿根廷艾滋病人死于北京协和医院,这是我国首例艾滋病患者。1989年,云南发现26例HIV阳性患者,这标志着艾滋病已从国外输入发展到国内播散。到了2000年,中国地图上已没有被艾滋病遗漏的省份。2002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浙江大学演讲时疾呼:“今天中国事实上正处于艾滋病祸害爆发的边缘!”艾滋病的阴影,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在今年的艾滋病日,很多人参加了有关的宣传活动,以呼吁大众对艾滋病提高警惕。
与此相对应的是,丙肝流行的紧迫形势,却被大众忽视了。尽管根据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算,目前我国丙肝感染者已经达到4000万人。但是,直到1992年,我国才开始在献血员中筛查丙肝抗体阳性者。1992年以前感染的丙肝患者,有些已经发病,估计再过10年,大量丙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癌病人就要浮出水面了。“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丙肝”。
丙肝危害比艾滋病更大
“丙肝和艾滋病有些相近之处。”专家介绍说。二者传播途径类似,都是通过输血、吸毒等途径传播,因此高危人群重叠。由于这两种病毒都是RNA病毒(乙肝病毒是DNA病毒),变异很快,因此不易开发出疫苗来预防。但是,丙肝的危害绝不亚于艾滋病,甚至更大。
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如果不接受治疗,70%—80%的丙肝感染者会转为慢性病人。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仅有5%—10%会转成慢性。更糟的是,丙肝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都在乙肝之上。美国的统计表明,丙肝若不积极治疗,20年后发生肝硬化的比例为10%,30年后则为20%。专家说:“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感染病毒后病人可以很多年没有任何症状,而一旦发病,往往病情已经很重了,因此,“丙肝是一个‘零存整取’的过程,”尽管目前患者还没显山露水,但再过10年,就会出现大量肝硬化病人。对于肝硬化病人,抗病毒治疗都不能用,治疗起来会非常麻烦。据此,专家认为,无论从发病人数还是远期后果来看,丙肝的危害远大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