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也显示,全世界5%到10%的艾滋病感染是因为输入了含有HIV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还有更多病人是因为输入了含有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感染的乙肝、丙肝和其他传染病。正因为这种潜在的风险,在很多医院的输血同意书上常常写着“现在医疗水平有限,输血过程中可能染上艾滋病、乙肝、梅毒等病症,医院概不负责”等类似警示。
对于方先生而言,今年春节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个记忆——就在春节前一个月左右,他年迈的母亲住进了一家医院输血。但输血后没过多久,在一次血常规检查中方先生的母亲却出现了血象异常。 “医生说我母亲可能感染了丙肝病毒,而且很可能是输血感染的。”方先生说。更让方先生难以接受的是,“医院说我们签订了《输血同意书》就是对风险的认可,应该承担输血感染丙肝的风险。”而且医院方面对于目前感染丙肝病毒的事实只是表示“相对于患者的病情,丙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病人输血“窗口期”感染,正演绎成为来自医院方面的生命威胁,方先生母亲的遭遇也仅仅是输血“窗口期”感染的冰山一角。
“我很接受不了医院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我在医院治病,反而被感染了一种新的疾病,医院难道一点责任都不应该承担吗?”方先生对记者说。
不久前,湖南一位老太太在湖南湘雅医院手术时输血,随后全身即出现不适,经化验为感染了丙肝。湖南湘雅医院对该次输血感染的态度,与方先生母亲的遭遇如出一辙——医院以病人事先签订了《输血同意书》为由,拒绝对病人承担责任。
“医院以我们签订的《输血同意书》为托词,说我们签订《输血同意书》就是对风险的认可,因此应该完全承担这个(输血感染丙肝)风险。”方如是说。
无独有偶,在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也发生了一起轰动医疗界的“窗口期”输血感染事件。80岁的曹老太太在医院就医,因年事已高,医院为曹老太太做了全面检查,在肠镜检查中发现患者为回盲部腺癌,于是便转入医院普外二科住院治疗,并准备手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前必须要大量输血,但在手术后的检查中却发现曹老太太血液里有梅毒。八旬老太染上梅毒,到底原因出在哪里?“我母亲感染梅毒,就是因为医院的血有问题。”辽宁患者家属对记者说。
输血“窗口期”感染究竟能否得到解决?到底是什么原因阻挠了用血安全?输血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焦点。是谁制造了“窗口期”?
“当献血者感染病毒而尚未发病、处于潜伏期时,在输血检查中便难以发现,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窗口期’。”
“因输血而传播疾病,至今全世界都没有较好的措施来杜绝。”北京大学一位王姓血液专家对记者说。
“当献血者感染病毒而尚未发病、处于潜伏期时,血液中已有病毒血症但无症状和抗体产生,在输血检查中便难以发现,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窗口期’。”这位同时从事临床工作的血液专家解释说,当人体感染了某些病毒(如丙型肝炎或艾滋病)后,并不是马上就能从血清中检查出这些病毒的抗体,如果被感染者此时献血,他的血就检查不出问题来。但若将这时的血输给其他病人,那么接受血液的这位病人感染这些病毒就不可能完全避免。
与之相关的事实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白大夫告诉记者,在今年春节期间他们采血车接待的义务献血者平均每天有40人到50人,但是在对献血者做血液初步检测时却发现约50%献血者血脂偏高或血液内转氨酶数值在40到50之间,高于40以下的正常值。
据《华夏时报》报道,在山西省方山县开府村中的一家单采血站充斥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卖血人员,他们两天卖一次血,山西省卫生厅对此给出的确认情形是——山西境内的单采血站基本上均不规范。而该单采血站“与北京某生物制品研究所有合同关系”。
北京大学的王教授对记者说,职业卖血,是导致血液安全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河南某些地区艾滋病泛滥,根本原因就是卖血导致了交叉感染。”“比如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戊肝、庚肝、巨细胞病毒等多种其他疾病的‘窗口期’感染,主要就是由职业卖血造成的。”王说。“输血每年挽救了数以百万的生命,但血液供应安全也成为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北京大学这位要求记者不公开姓名的王姓教授坦言,在输血“窗口期”感染的疾病中,艾滋病感染的概率首当其冲。这位知名血液专家称,输血感染艾滋病,是由于输入了HIV(艾滋病)病毒。一旦HIV病毒进入到病人的血液中,那么病人被感染的几率估计可超过90%。 “输血还可能感染戊肝、庚肝、巨细胞病毒等等,但由于这些疾病发生的概率比较低,因此从检出率和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并没有把其列为法定检测项目。”这正是北大副教授的另一重担忧。
“可以这样说,国家在2000年出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文件,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输血治疗前患者或家属要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就是对输血‘窗口期’感染风险的一种认知。”该专家说。
血液化验可否确保安全?
“应该承认,目前我国血液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样,便会造成漏检,使被感染的血液得以传播。”
血液里有病菌,血站和医院能否化验出来?医院在输血前是否会对血液进行化验?
前面提到的北大知名血液专家王教授告诉记者,若血液里有梅毒等相关病原体,如果量很大,根据现有设备和目前的技术,医院完全可以很快就查出来。
“按照有关规定,医院从血液中心拿到血液后自己还要进行化验,以确保血液的安全。一方面,梅毒病菌在血液里一般可以伴随保存的血液活3年之久,只要血细胞活着它就活着;另一方面,医院这样做也是对病人负责。” 而这位北大教授在曾经进行的一项课题调研中发现,很多医院事实上已经省掉了自己化验血液这一环节。在这些医院看来,血液问题有血站把关,医院不用管血液的安全问题。“血站的设备和人员比医院专业,医院只管血型和抗体与病人对上号就行。这是他们给我的理由。”北大教授说,在血液质量把关上,大医院做得相对都不错,越是等级低的医院做得越不够,“毕竟对血液的再次化验是需要医院付出成本的。” “不过,根据相关规定,如果真把有问题的血液输给病人,那么医院就有着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了。”上述教授强调说。
尽管如此,病人输血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窗口期”的感染。 (责任编辑:HX)
小编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乙肝抗病毒治疗不是不归路
牛奶有助预防肝癌
肝癌的三级预防
中年人防肝癌得靠体检
预防肝癌七字诀
肝癌患者饮食须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