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丙肝
快速搜索

必看的丙肝疾病常识

2015年06月21日

丙肝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炎局限,传染力也较乙肝病毒为弱。

  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的病因,也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全球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约为3%,即感染人群约有1亿7千万。在美国有1.8%~2%的人口(约4百万人)抗-HCV阳性。我国人群中抗-HCV阳性率约为1%~3%,因此估计我国的抗-HCV阳性人群约有3千万。

  抗-HCV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加趋势,每10岁约增加0.3%~1.0%,30~40岁年龄段抗-HCV阳性率最高。丙肝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在感染后极易慢性化,约75%~80%的急性丙肝患者转为慢性感染,其中大多数人发展为慢性肝炎。据估计,经过10~20年的慢性病程后,至少2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据日本和美国对输血后丙肝患者随访10~29年,发现35.1%~51%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0.6%~23.4%发展为肝癌,死于肝病的占15.3%。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在预防丙肝的措施上,筛选献血员是重要一环,凡血中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均不能作为献血员。

  慢性丙肝的重要临床特点之一是感染后症状轻,进展速度慢,肝功能指标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不易被患者或医生发现,因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隐匿的、未被诊断的慢性丙肝人群,也形成了一个极具危险性的隐匿的传染源。 (责任编辑:H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