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HCV基因型的盛行病学意义、HCV基因型与疾病发展的关系、不同基因型对药物医治的反映性等不甚清晰,对HCV基因型的研究始终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门。目前以为,HCV 1型和4型的复制程度、致病性可能较强,且对干扰素医治的应答较2型和3型差。在我国,大多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多为HCV 1b型沾染,该型病毒对干扰素有肯定耐药性,因此医治较为艰难。
一直以来,丙肝疫苗的研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因为 同病毒株和基因型病毒不断发生多基因变异,尤其是在同一患者体内存在显著抗原变异的病毒准种,同时自然感染后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缺失。目前仍无预防HCV感染的疫苗。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常常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不易被发现。只有少数病人表现为活动性肝炎,有临床症状和反复肝功能异常。丙型肝炎的进展速度和感染时的年龄相关,婴幼儿或儿童时期的HCV感染,疾病进展较慢,而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感染后病情发展快。一般认为从感染HCV到发展为肝硬化约需10~30年,但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老年人也可在2~3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图1)。根据WHO的数据,丙型肝炎患者中的5%~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发展为肝细胞癌,5%死于长期感染导致的肝硬化或肝癌。在西方国家,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是肝移植的主要病因,而且肝移植后丙型肝炎的复发率非常高。
HCV的结构及病毒复制
HCV为有包膜呈球形的RNA病毒,如图2所示,病毒核心为RNA链(白色),由核衣壳(或称衣壳蛋白,蓝色球状)包被。围绕衣壳的是糖蛋白囊膜(黄色和蓝色),表面蛋白嵌插其中(黄色球体)。
HCV的复制方式是以正链RNA基因组作为病毒复制的模板,复制为负链RNA,再转录成多个正链RNA。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证实HCV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内,肝细胞是HCV复制的主要场所。HCV也可在外周单核细胞内复制。HCV肝外复制场所作为HCV的储藏地,可能是干扰素治疗后复发、肝移植后再感染和输入含有HCV抗体和HCV RNA阴性血液仍可以感染HCV的原因之一。
丙型肝炎的病理学表现
丙型肝炎的病理学体现与甲型、乙型及丁型肝炎类似,重要是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一般称为坏死性炎症。多项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肝脏组织病理学体现的研究后果有所不同,但较为一致的是研究者都以为,HCV沾染者的肝脏汇管区淋巴样细胞集合、胆管伤害和脂肪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HBV沾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