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由于患者的自身状况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所以,特殊人群要特殊治!
儿童、孕妇、肝硬化、肿瘤、肝移植患者这五类特殊人群在乙肝治疗中尤其需要“注意”和“被注意”。由于这五类人群,“小的小、孕的孕、病的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无论抗病毒与否,必须以安全为先。因为这些人身体的“家底薄”,经不起“穷折腾”。如果经医生诊断,确实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选药要首先考虑那些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时间场的药品。一旦选错药物,对于这些弱势的特殊人群来说,无疑是“往伤口上撒了把盐”,有可能造成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结局。
特殊人群1:肝硬化患者
当肝炎“升级”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抗病毒,但抗病毒不能乱来,要“有理可遵,有法可循”。教育提倡因材施教,肝硬化抗病毒也需“区别对待”。肝硬化一般分为代偿期和不代偿期,阶段不同,用药也不同。
对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首要关注的是安全性,核苷酸类似物都适用。其中,拉米夫定有10年的上市经验,被医生公认为所有抗病毒药物中安全性最好的药物,同时在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方面,4006研究证实,在拉米夫定3年持续治疗期间,减少了50% 肝癌、肝硬化的发生。由于干扰素有可能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应该十分慎用。如非用不可,则需密切监测,一旦肝功能出现波动,就要考虑停药。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会出现腹水、黄疸等情况,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保护好残余的肝细胞,为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做好准备。由于这部分患者存在着肝脏功能衰竭的风险,所以禁止使用干扰素,只能选用核苷类似物。有鉴于这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治疗,选药时还需考虑安全性、疗效和费用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