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辉院士强调:乙肝治疗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
最近国内首次“乙肝治疗预期调查”结果显示公布,相当多的患者和家属对于乙肝治疗仍有不科学的预期,其中近四成参与者希望在短期内能彻底治愈乙肝。
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强调,乙肝病人对于疗效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预期,很容易受到误导,其治疗也会“误入歧途”。为此,医生及社会各界应帮助乙肝患者建立起正确的预期,引导他们走上“希望之路”。
1万余人参与调查。
在6周的时间里,超过1万人在网上参与了调查,其中包括慢性乙肝患者和家属,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结果有36.2%的受调查者希望通过半年时间彻底治愈乙肝。与此同时,仅有37%的受调查者认识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斯崇文教授认为,上述结果表明,不少乙肝病人对于治疗仍有不正确的期待,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治疗目标不科学。许多患者不了解,即使经过抗病毒治疗,最终也只有不到5%的患者可以实现表面抗原转换;第二,治疗手段不正确。能认识抗病毒治疗是最为关键和根本治疗手段的还很少,这将导致疾病不断发展,直至晚期;第三,对治疗缺乏耐心。事实上,如果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至少应坚持2—3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且达标停药后也需要定期去医院随访监测。治乙肝要选对道路
庄辉院士指出,治疗乙肝就像选择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对乙肝治疗效果的预期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如果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预期,常会选择错误的治疗目标,或者走上错误的治疗方向,或者半途而废。这些错误都会耽误正规治疗,而无法走上“希望之路”。
对于如何正确认识乙肝治疗的目标,庄辉院士进一步解释说,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如能实现表面抗原转换,当然是最好的结果,这相当于运动员赢得了金牌;如果实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相当于赢得了银牌;如果可以抑制乙肝病毒,使乙肝病毒的DNA(核酸)转阴,则相当于赢得了铜牌。一味追求表面抗原转换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并不现实,这就好像只有极少数运动员才能拿到金牌一样。乙肝治疗若能抑制乙肝病毒,使其DNA(核酸)转阴,在此基础上,达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大多数乙肝患者是能够达到这一治疗目标的,达标的关键是选择抑制病毒力强、血清转换率高、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并能坚持足够的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