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 最新研究发现,对于多数慢性丙肝患者,其肝周淋巴结病变的mr表现可反映出慢性丙肝的活性。 为了探讨淋巴结的mr表现与慢性活动性丙肝活性的关系,研究人员比较了mr成像结果与活性水平的组织学等级。 研究人员选择50例曾在1个月内行mr检查与肝脏活检的慢性活动性丙肝患者,回顾性研究其mr结果与相关组织学报告。同时依据组织学报告将50例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活性组。两位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组织学分级的情况下独立回顾mr结果,观察脾相关淋巴结的肝周位置、数量、大小(定义为最大的三个淋巴结的长宽总和)和强度。 结果发现,mr显示,48例(88.0%)患者的肝周淋巴结大于5 mm,其中包括64.2%(9/14)的轻度活性患者,96.3%(26/27)的中度活性患者和100%(9/9)的重度活性患者(p = 0.0034)。 轻度活性患者的肝周淋巴结平均数量±标准差(sd)为2.5±1.8,中度活性患者为5.6±2.2,重度活性患者为8.5±3.5(p=0.0001)。轻度活性组的淋巴结平均大小(±sd)为151.0±104.9 mm2,中度活性组为366.8±143.0 mm2,重度活性组为488.2±244.8 mm2(p = 0.0001)。 研究人员指出,脂饱和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mr成像显示,轻度活性组的高强度淋巴结平均数量(±sd)为0.17±0.25,中度活性组为1.7±0.80,重度活性组为2.4±0.60(p = 0.0001)。组织学活性与肝功能检测结果没有相关性。 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多数慢性丙肝患者,mr检查可反映其肝周淋巴结病变,其中,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和高强度与慢性丙肝活性相关,但肝功能检查结果与其活性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