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7
中医认为:乙炎的病机是由于内蕴胎毒,外感时邪,病毒从口而入或注射,输液、输血等交叉感染,蕴藏体内,蓄积肝脏,郁久成瘀,化热、化燥,复受七情、六淫、饮食、劳倦而诱发本病。
其发病有三种情况:
一是有感而即发的,这是由于邪气独盛,正气虚弱之故。
二是有感染后多年,机体抗病能力降低后,触及诱因才发此病。
三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的身体,虽然感染有乙肝病毒而终生不发病的健康带毒体。
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病毒的持续感染有关,而免疫活性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许多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大多与肾虚有关。肾虚则体内核苷酸还原酶低下,从而抑制DNA合成。乙肝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正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乙肝在临床上无明显肝炎症状和体征,而HBVM测定提示有病毒复制现象。中医认为其发病机理重点在湿热、瘀毒、正虚三个方面。
关键病机是疫毒蕴结,可累及肝、胆、脾、胃、肾等脏腑。体虚不胜邪,郁毒蕴结肝胆而致疏泄不利,脾胃运化失司,升降紊乱,肝病日久及肾,耗损精气,终至肝肾皆亏。由于乙肝病毒只在化验时发现,常处在"无证可辨"的情况下而难以论治,因此,辨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确诊为乙肝,即可以扶正与抗毒为主的治疗。这叫做"辨病论治"。
乙肝的治疗大法是先辨病后辨证,使治疗更具有系统连贯性。再在辨病与辨证的前提下结合病者的体质差异、根据不同的病理阶段,灵活运用扶正与抗毒,并紧密结合HBsAg与HBeAg内在联系的辨证法为基本点,形成多条灵活的用药法则,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如果只辨病不辨证,开出的处方针对性不强;如迁就病人仅凭化验单开药或长期服用各种中成药疗效甚微,这是不加辨证盲目用药的恶果。遵照"治病求本,谨守病机"的法则。乙肝是正虚邪实之证,以扶正与抗毒同时使用为主要治疗手段。
大三阳重用解毒之剂;小三阳重用扶正之品。动态观察实践说明HBsAg与HBeAg阳性的关系是病邪未尽与正气未虚和病邪未祛与正气己伤的关系。依照具体病情制定主次先后用药之度,使处方用药显得辨病不失辨证,辨证不遗辩病,二者相合,恰到好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及其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1、云芝多糖K:具有促进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该药是由云芝CM-101菌株培养的菌丝体中提取的多糖,其中蛋白质含量占25%。用法: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
2、银耳多糖:由银耳提取制得的多糖,有改善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提升白细胞的作用。用法: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
3、猪苓多糖:由中药猪苓提取而得,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用药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提高。用法:40毫克,每日1次,肌注。用20日停10日,可连续用3个月。并同时配合乙肝疫苗30微克,每2周1次皮下注射,共6次。(责任编辑:罗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