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7
美国Hollinger报告,乙肝病毒呈全球性分布,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3.5亿HBV慢性携带者。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HBV引起的疾病。
1995年前把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两类。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会议,肝病专家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了修改。对无论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诊断均被划分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1)轻度相当于原先慢性迁延型或轻型慢性活动型、病情较轻、生化指标仅1、2项异常。
(2)中度相当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中等病理改变,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及便糖等。可有肝掌、血管痣、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无门脉高压症证据。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A)减低或白/球比值(A/G)异常。蛋白电脑EP)丙种球蛋白(r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胆红素>85.5微摩尔/升,凝血毒原活动度<0.060.04。3项中只需1项达标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我国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历来十分重视,自80年代起国家对防治病毒性肝炎,进行临床和科研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已取得不少成绩。尤其是在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等方面不断的深入和推广,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的成就已经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认可。
但迄今为止,对乙肝的根治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乙肝的发病率仍然没有明显的下降,大多慢性重型乙肝仍然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案,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尚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因而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我国乃至全求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难题。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有三个方面:
1.抗病毒药物。
以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贺普丁)为代表:主要作用是抑制HBV的复制。但由于在用药和停药过程中会出现“反跳”的现象,即HBV的重新复制。而且西药也有许多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国外正在研究新一代的核苷类似药物如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等,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2.免疫调节药。
以胸腺肽为代表的制剂可以提高或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这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紊乱,因此通过调整免疫功能可以达到抑制HBV复制的效果。
3.基因疗法。
目前尚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即通过核酸、治疗性疫苗等方法修饰HBV的结构,使体内的HBV不再复制,从而易于最终被机体所清除。从理论上讲,这是根治乙肝最为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基因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做到真正用于临床还需要较长时间。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目前正式于临床治疗中药制剂约有300种左右。除了辩证施治外,主要是中药复方和单体药及其制剂,适用范围包括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等。如清开灵、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肝炎灵、丹参、复方鳖甲软肝片等,临床证明都有较好的疗效。(责任编辑:罗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