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9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慢性乙肝患者,每年因乙肝引起肝硬化、肝恶变而死亡的人数达40万之多,死于与乙肝相关疾病的达数百万……
据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75%,约为1。2亿人。而最新数据则为1。41亿,这表明,我国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数量在以年平均250万人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仅2003年上半年新增病毒感染者265万人,较前一年同期增长21。37%。
乙肝已成为高悬在我国人民头上的死亡之剑,其高发病率和较大的治疗难度,使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九大疾病。人们"谈肝色变",而患上 乙肝者,往往急于治愈,其心情虽可理解,但往往是"病急乱投医",出现许多治疗的误区认知。其治疗误区主要有:
误区1、只求大小三阳转阴
患者常常对两对半结果,呈大三阳或小三阳耿耿于怀,必欲彻底转阴而后快,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正如所有的肝病专家都更注重肝脏是否受到损害及损害的程度一样,王主任常常告诫病人大小三阳只反映病毒的情况,也就是致病因素,这种因素如果控制在我们允许的范围内,则应分清轻重缓急,临床当以维护肝功能、修复受损肝细胞、抗肝纤维化为首要任务,这样就不至于出现肝硬化,甚至转成肝癌的严重后果,针对某些人"高呼"可以在一月或更短时间内转阴的不切实际的现象,旗帜鲜明地维护患者的利益,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当然,在强大的科研基地及多年的临床经验的支持下,对驱除病因有85%的疗效才正是坚持这种乙肝病治疗理念的深厚基础,由些看来,让每一位肝病患者都了解其间的辨证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误区2、不愿接受定期的检测和检查
有部分患者因为工作忙、怕麻烦、甚至由于不愿看到坏的结果而拒绝定期复查,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的最大受害者常常是患者自已,其次也常常令王主任感到困惑,现今政通人各,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医疗水平有了日新月异的提高,为什么不能在疾病尚属轻、浅阶段时就将它解决掉呢?例如定期行B超检查,对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训能及早发现,就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有效的治疗。王主任常常强调:医生们(包括非专科医师)有责任将这些道理告诉广大的患者,而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不能等到病情恶化了才着急,而经常看到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肝硬化、肝癌时的痛苦,也是作为医生最难受的时刻。
误区3、用多个药比用一个药好
市场上治疗乙肝的药物很多,鱼龙混杂。很多都声称自己有90%以上的转阴效果。如果盲目相信虚假广告乱用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还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造成其他器官损害。经过临床研究证实,有抗病毒疗效的药物并不多,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只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干扰素。
误区4、打针效果比吃药好
治疗上采取打针或者吃药主要是取决于所应用的药物。
某些药物如干扰素如果采取口服的方法就很容易造成干扰素活性成分在胃肠道被消化掉。而有些药物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与峰值浓度都与注射差不多。
误区5、 不能彻底除病毒就是无效
治疗乙肝的目标是持续抑制病毒,延缓疾病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对一些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即使没有彻底清除病毒,也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的炎症病变,改善肝功能,延缓肝脏的纤维化与肝硬化进程。所以判断治疗效果应综合评判。
误区6、保肝药用得越多越好
乙肝患者常常吃很多所谓的“保肝药”,或者还要吃各种保健品或偏方。其实这样有百害而无一利。乙肝病毒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病因,所以抗病毒治疗是对因治疗,犹如釜底抽薪,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很多“保肝药”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过多服用只会加重乙肝患者本就脆弱的肝脏负担。(责任编辑:李桂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