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甲肝
快速搜索

震后疾病预防 鲁甸加油

2015年10月06日

地震发生后,灾区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另外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使得尸体以及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使得菌源产生,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历史上就有“大灾后可能有大疫”的说法。

震后疾病预防 鲁甸加油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水源会受到污染,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地震后的疾病防控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来了解一下地震后有可能引发的疾病以及疾病的防控。

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

肠道疾病是地震等灾害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的疾病种类,严重影响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健康。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经水、食物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等感染。通常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水样便)、呕吐等。大多数霍乱患者的潜伏期为1―2天(数小时至五六天)。潜伏期后,典型病人起病急骤,少数有头昏、倦怠、腹涨、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肝感染者的粪便或生活污水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常引起甲肝的暴发或流行。甲肝的潜伏期平均为30天,常见15―50天。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多数可自愈。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为粪―口途径传播,传播因素主要为病原体污染的水和食物。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饮料,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水产品等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本病潜伏期3~35天。伤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稽留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

2、人畜共患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如乙脑、黑热病、疟疾、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自然界野生动物间流行的疾病,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具有典型的区域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往往以野生脊椎动物为宿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也称虫媒传染病。宿主动物媒介的数量密度、活动性等随气温、环境改变而变化,因而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动物或人间的流行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此外,自然疫源性疾病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比较显著。

疟疾:是疟原虫经蚊传播的一种古老的、反复周期性发作的寄生虫病。按蚊是人疟的传播媒介,染疫按蚊终生具有传染性,此外输血也可传播疟疾。当按蚊叮咬患者时,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随吸入的血液在蚊体内相结合,经发育变成有传染性的子孢子,再叮咬人时,就会使人感染。潜伏期为7天或更长的时间。间日疟、三日疟、卵型疟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等症状,体温可达39℃―41℃。间日疟常有复发,三日疟和卵型疟的复发则少见。恶性疟起病缓急不定,热型不规则,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出汗不明显,脾肿大,贫血出现较早,如无危险的脑型发作,可于数周内自愈。严重者如不治疗可危及生命。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鼠蚤吸吮病鼠血液叮咬人,可将鼠疫杆菌注入人体。其次,蚤粪中含有的细菌及被人打死后蚤体逸出的细菌,也可通过被叮咬的创面或其他破损处进入人体。得鼠疫患者痰中含有的大量鼠疫杆菌,可以通过飞沫形成“人―人”间传播,这是酿成人间鼠疫大流行的重要原因。此外,病人的粪便、尿、分泌物污染了周围环境,与病人直接和间接接触,可使健康人传染上鼠疫。潜伏期平均为3―5天(最短的不足1天,最长的可超过10天)。临床上主要为腺型鼠疫、肺型鼠疫以及由这两者继发形成的败血症型鼠疫。全身症状: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剧烈头痛和全身酸痛、烦燥不安、意识模糊、极度衰竭、血压下降,可出现皮肤及粘膜出血、鼻衄、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出血现象。

3、皮肤破损易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

皮肤损伤及损伤后的感染会引发皮肤疾病以及相应的继发疾病,特别是皮肤一旦破损,伤口就会受到化学品损伤和微生物感染,轻者发生皮肤感染,重者发生经皮肤感染的传染病。

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侵入机体伤口繁殖后,产生的嗜神经外毒素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哺乳动物的粪便中,自然环境条件下以芽孢形式可较长期生存。潜伏期1―2周,长者可达数月。最早的表现是张口困难。病人神志清楚,发作时全身肌肉强直,呈现特殊的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肌肉强直表现,病人可因窒息死亡。

震后房屋倒塌,使食品、粮食受潮霉变、腐败变质,存在发生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所以灾区的饮食卫生很重要。

预防食源性疾病

1、灾区不能吃的食品被水浸泡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h的熟食等。

2、要正确加工食品粮食和食品原料要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避免受到虫、鼠侵害和受潮发霉,必要时进行晒干;霉变较轻(发霉率低于30%)的粮食的处理,可采用风扇吹、清水或泥浆水飘浮等方法去除霉粒,然后反复用清水搓洗,或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小时,使霉变率降到4%左右再食用。

3、搞好饮水安全工作选择合格的水源并加以保护。首选井水,水井应修井台、井栏、井盖及井周围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打水应备有专用的取水桶;其次选没有污染的山泉、小溪和上游水,并划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倾倒污水垃圾等;最后,可根据情况选接自来水供水管线、打手压泵小口井等,集中式的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必须由专人管护。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饮用水要经过澄清、过滤、消毒等处理后方可饮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