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有了乙肝大三阳还有男生会接受吗 这个要看人对乙肝的看法了。下面是乙肝的传播方式,你自己决定是不是给他看吧。看完以后他怎么决定我们就都不知道了。要客观地判定乙型肝炎患者传染性的大小,首先要弄清一……
这个要看人对乙肝的看法了。下面是乙肝的传播方式,你自己决定是不是给他看吧。看完以后他怎么决定我们就都不知道了。
要客观地判定乙型肝炎患者传染性的大小,首先要弄清一个要领就是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来说,不论他是一个慢性HBeAg携带者,或是慢性HBV携带者,抑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或多或少的均可能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也闵是感染颗粒。既往检查HBV DNA仅用斑点杂交法,灵敏度不高,只有血中的HBV DNA存在较高浓度时,才能检测出。而近几年来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技术飞速发展,新开展的聚合酶链反应可将乙型肝炎HBV DNA表达产物呈10 6-10 7倍扩增。所以血浆或血清中微量的病毒均可测出。因此严格地廛,只有当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与宿主肝细胞基因完全整合,在患者肝脏细胞中完全不存在完整的病毒颗粒,只有因基因整合而产生的HBsAg表达时,才可以说患者血绝对没有传染性。但这种情况是极少见的。所以判定乙型肝炎患者传染性的大小只能是相对的,可遵循以下原则:
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极期的传染性一般大于慢性肝炎患者。
2、有病毒复制者[HBeAg、HBV DNA、HBV DNAP(HBV DNA)聚合酶阳性],传染性大于复制不明显者。
3、HBV DNA用斑点杂交法阳性者大于HBV DNA(PCR)阳性者。
4、若患者HBeAg-,抗HBe+,HBV DNA用班点杂交和PCR法均阴性,则病毒复制趋于静止,传染性极小或者可以说基本无传染性。
5、患者或携带者传染性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功能损害加重时一般传染性就会增大。病程长久以后的传染性也可能随之减少。
--------------------------------------------------------------------------------------------------
如何判断乙肝传染性的大小
乙肝的传染性并不可怕,因接触而被传染上乙肝的人很少,大约80%左右的乙肝患者是通过家族性的垂直传播而得,另有10%左右的是经血液,医疗途径而感染。乙肝的发病呈家族或单个散发,先天或出生时感染者,一般病毒携带往往呈慢性甚至终身携带,后天感染者的一般很少发生慢性乙肝。从这个角度看乙肝的传染性主要是针对家族成员以及血液,血制品,手术,外伤等情况而言。一般接触几乎不会导致HBV感染而引起慢性乙肝。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接触HBV后,体内都有正常的免疫临视系统及处理系统,病毒侵入体内,可及时被发现并于以清除,这样一个过程,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和完成。如果出现以下几情况,均可以为HBV处于高传染期。
1,乙肝“两对半”(HBV五项指标)检查时出现大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HBCAG)同时阳性,这是HBV经典组合模式。其中E抗原阳性是HBV复制的直接证据,这种情况出现,表示体内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2,乙肝“两对半”检查,出现小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同时阳性。同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呈阳性,说明HBV有变异情况发生,虽然E抗原为阴性,但及HBV-DNA却为阳性,足以说明HBVAB处于复制状态传染强。
3,乙肝“两对半”检查,出现表面抗原,核心抗体为阳性,甚至于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时,HBV-DNA检测仍为阳性,这依然反映HBV仍处于复制状态,传染性强。
4,乙肝“两对半”检查,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但核心抗体的免疫球旦白M(抗HBCIGM)为阳性,也说明具有传染性。
5,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部为阴性,但是肝功能异常,进一步检查HBV-DNA或抗HBCIGM为阳性,也可说明HBV仍具传染性。
6,如果血液HBV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证,但及肝功持续异常,经肝组织活检,发现HBV E抗原或核心抗体为阳性,仍可说明乙肝有传染性,衡量乙肝是否传染的最重要指标是HBR-DNA和E抗原,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这两项呈阳性,就可认为,具有传染性。
我国当前临床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品,副作用小。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通过主动免疫方式产生抗体,使人体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
统计资料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乙肝表面抗体(抗一HBs)转阳率在95%以上,有效保护期在5年以上,抗体滴度越高,免疫力越强,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也越长。但也有极少数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HBs滴度很低,达不到保护值,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另外,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随时间推移,滴度会逐渐下降,当抗-HBs滴度降至保护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因此,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查二对半,若抗-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抗-HBs滴度。若抗-HBs滴度最高值仅为10~100mIU/m1,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1次;抗-HBs滴度最高值为101~1000mIU/ml时,应于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抗-HBs;若抗-HBs在1001~10000mIU/ml时,应在2~4年内复测;当抗-HBs大于10000mIU/ml时,可在4~6年内复测;当发现抗-HBs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复种,复种仍按初种的剂量和时间方案进行。
还有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抗-HBs,但仍患了肝炎,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它发生变异后,可变成新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体,原来体内的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免疫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劳永逸的。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HBs滴度,并根据抗-HBs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延伸阅读:
肺结核和乙肝分别是怎么传染的?
乙肝:厌食,腻油,消瘦,严重时手掌有紫色花纹,或有肝区不适,出现以上症状到医院查肝功肺结核: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人体各个器官都可以患结核病。但在人体中患结核病较多的脏器有肺、肾、肝、胃、脑、肠、膀胱、皮肤、睾丸、骨等等,最常见的是肺结核。由于人体抵抗力的不同,细菌毒力的大小,以及发现肺结核后的治疗上的差别,肺结核可以有多种临床类型,各……更多>>
乙肝后期症状?
1.乙型肝炎会转化为肝硬变吗? 肝硬变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细胞反复弥漫性变性坏死,继之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使肝脏正常小叶结构破坏和血液循环途径发生改变,造成肝脏变形、缩小、变硬,并形成结节状而成肝硬变。 肝硬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在我国,其病因主要与病毒性肝炎有关,而在病毒性肝炎中,一般认为甲型肝炎不引起肝硬变,丙型肝炎虽可引起肝硬……更多>>